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每小题3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诩假以惧氐假:借助 |
B.太祖比征之比:较量 |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 |
D.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显:公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蟹六跪而二螯 |
C.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D.其宜从一也其皆出于此乎 |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2)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文言文中,作者认为传主贾诩“有(张)良、(陈)平之奇”,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 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 士 之 爱 公 者 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元好问:《市隐斋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小题。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头 |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告辞 |
D.恨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B.有穴窈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D.况仆之不得已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①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清·钱大昕《弈喻》)
【注释】①护前:袒护前面的失误。准确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每个1分)
(1)以为不逮己也 逮:
(2)竟局数之竟:
(3)各是其所是 是: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2)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 |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困倦 |
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 |
D.昭王新说蔡泽说:yuè,喜欢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
B.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C.名可法而身死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垂功于天下者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见到蔡泽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这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立身处世、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和出自课本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②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约数;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去,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留侯世家》)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内室的床)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顾:回头看 |
B.旦日视其书,旦日:第二天 |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布衣:平民百姓 |
D.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若:假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乃为装遣荆轲 |
B.常从人寄食饮张良是时从沛公 |
C.直堕其履圯下吾其还也。亦去之。 |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张良能忍辱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父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转变的过程。 |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男子汉的尊严。 |
D.韩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视”、“蒲伏”中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3分)
(2)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3分)
(3)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
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