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作简要赏析。
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浣 溪 沙
吴文英(宋)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惜春
韩偓(唐)①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②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注:①韩偓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②憀:寄托,依赖。有人说《浣溪沙》中的“东风临夜冷于秋”与《惜春》中的“节过清明却似秋”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请结合两位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不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结合“落絮无声春堕泪”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寄言”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 歙 浦①
[宋]方 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① 歙(shè)浦:地方名。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雁落客愁边”是公认的名句,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简要赏析。
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 陵 驿①
(南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②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元军俘获,在押解大都的途中经过金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②元:通“原”。
提问:具体分析这首诗作者通过那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岑参,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江诗实写的是诗人随南云、北雁归乡,虚写的是故乡今日篱下菊花;岑诗实写的是诗人欲登高,无人送酒,虚写的是故乡菊。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异”在哪里?依据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