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实验室用混合两种固体药品的办法自制"钾、氮复合肥料",使用到的药品有
,
,
,
。同学们制得了成分不同的"钾、氮复合肥料",从中抽取一份作为样品探究其成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限选试剂:稀
,稀
,
溶液,
溶液,蒸馏水
(1)提出合理假设。所抽样品的成分有4总共可能:
假设1:
和
;假设2:
和
;
假设3:
和
;假设4:
(2)形成设计思路。
①甲同学先提出先用
溶液确定是否含有
,你是否同意并说出理由:
②乙同学提出先确定是否含有
,则可以选择的试剂是
(3)完成实验方案。请填写实验操作,与表中结论相符的预期现象。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 |
结论 |
步骤1: |
|
假设2成立 |
步骤2: |
|
我省赣州稀土资源丰富,稀土开采工序中使用的草酸、硫酸铵等产生的大量废水严重污染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研究。
[查阅资料]
(一)草酸的化学式为H2C2O4,草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对人体有害,具有酸的通性:如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能与金属反应等。
例如:H2C2O4+Na2CO3==Na2C2O4+CO2↑+H2O
(二)CO遇到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黄色试纸立即变蓝,而CO2遇试纸不变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金属铁与草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硫酸铵在农业上可作化肥使用,在施肥时不能将它与混合使用。
[设计方案]草酸加热能分解生成水和气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受热分解生成的气体作如图所示的探究:
[实验探究]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实验中的现象,验证猜想。
[现象与结论]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报告: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装置C和D中的现象 |
装置C中 装置D中 |
产生的气体有CO 产生的气体有CO2 |
[讨论和反思](1)实验中依据B装置中 现象可判断草酸分解生成了水。
(2)根据结论,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装置中存在不足之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小思同学在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完毕后,对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小思同学认为废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思同学取少量废液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酚酞不变色。于是小思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思同学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应用】(1)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想处理废液只得到氯化钙溶液,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以上探究,如果该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交流与反思】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地盛产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节课上同学们对碳酸钙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A全部是碳酸钙 BC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设计并完成实验】请填写(1)中结论和(2)中的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
剩余固体成分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
(2) |
剩余固体成分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原A、B、C三个假设中,假设 (填字母)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证明实验(1)的结论可用“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直接通入CO2,看溶液是否变浑浊”的方案也行。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原因是
(11分)实验设计中常通过放大、转化等方式使化学反应现象显现出来,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问题提出】怎样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可从两个方面设计实验证明:一是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物的消失;二是设计实验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探究】方案一:在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后再滴加盐酸,当观察到时,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和反应方程式为 。
方案二:在NaOH溶液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用pH试纸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当pH <7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测得其图象如下图。
(1)测定pH的操作方法为。
(2) b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3)强调“pH <7时”作为判断的理由是
方案三: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若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同学将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表1)
(1)表中x约为。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图1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但有同学认为单凭此现象不足以说明该反应放热,其理由是。
(3)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图2:当滴加盐酸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减少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拓展应用】下列几个方案中一定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白铁皮”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是生产中常用的金属材料之一。镀锌层犹如铁皮的保护层,这层膜的厚度是判断镀层质量的重要指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镀锌铁皮镀锌层的厚度,查阅了资料,并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
A.锌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溶液反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2NaOH+2H2O=Na2[Zn(OH)4]+H2↑
B. ZnCl2、FeCl2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难溶于水Zn(OH)2和Fe(OH)2。
C. Zn(OH)2既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Fe(OH)2则只能溶于酸。
【问题讨论】在铁皮表面镀锌是为了。(填字母)
a.锌没有铁活泼,镀在铁的表面可防止生锈
b.锌比铁活泼,并且在空气中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防止生锈
图1图2
【设计实验】
(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将镀锌铁皮浸泡在盐酸中,先用盐酸将镀锌铁皮表面的锌反应掉,通过测量因产生气体而形成差量计算出锌的质量,然后再计算得到锌层的厚度(如图1)。但是乙同学回顾起上课时老师演示的“用足量盐酸除铁锈”的实验现象,马上对甲同学的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异议,乙同学的理由是。该实验中锌镀层已完全反应的标志是。
(2)乙同学拟通过称量镀锌铁皮和氧化铁的质量,计算锌皮的厚度。方案如下图所示:
步骤②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3)丙同学拟通过测量镀锌铁皮与某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来计算锌层的厚度,装置如
图2所示。
Ⅰ.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差,仪器A中盛放的是镀锌铁皮,仪器B中最好盛放。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硫酸C.浓盐酸 D.稀硫酸
Ⅱ.检查量气装置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从量气管注水,若观察到,说明该量气装置气密性良好。
Ⅲ.检查气密性后,将药品和水装入各仪器中,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操作还有:①记录量气管中的液面位置;②待A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③由B向A中滴加足量某溶液;④上下移动量气管,使干燥管和量气管中液面相平。上述操作的顺序是(填序号)。
Ⅳ.若分液漏斗上方不连接导管a,则测出气体体积会(选填“偏小”、“偏大”或“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