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
以上探究中,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若图中F1、F2、F3、F4四个力之间的关系式 成立,则可得出结论F浮=G排。
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 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没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 时熔化
.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 时熔化
.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 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 ,证明猜想 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 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
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说明猜想 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 是错误的。
(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水时密度 ,体积 (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
发电机是如何发电的呢?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当导体 静止悬挂起来后,闭合开关,灵敏电流计 指针不偏转,说明电路中 (选填“有”或“无” 电流产生。
(2)小芳无意间碰到导体 ,导体 晃动起来,小明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了 偏转,就说:“让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可产生电流”,但小芳说:“不一定,还要看导体怎样运动”。为验证猜想,它们继续探究,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序号 |
磁体摆放方向 |
运动方向 |
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 |
1 |
极在上 |
竖直上下运动 |
不偏转 |
2 |
水平向左运动 |
向右偏转 |
|
3 |
水平向右运动 |
向左偏转 |
|
4 |
极在下 |
竖直上下运动 |
不偏转 |
5 |
水平向左运动 |
向左偏转 |
|
6 |
水平向右运动 |
向右偏转 |
分析实验现象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小芳的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的,比较第2、3次实验现象发现,产生的电流的方向跟 有关;比较第3、6次实验现象发现,产生的电流的方向还跟 有关。
(3)在整理器材时,小明未断开开关,先撤去蹄形磁铁,有同学发现指针又偏转了!他们再重复刚才的操作,发现电流表的指针都偏转,请教老师后得知,不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体运动,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 中做 运动,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发电机发电的原理,此原理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
小东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1)测量前观察弹簧测力计,发现指针指在图1所示的位置,他应先 后再测量;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
(2)如图2所示,测量时长木板应 放置,用弹簧测力计平行于长木板拉着木板做 运动,根据 知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小东在实验中还发现,用此装置按照(2)中的方式快拉或慢拉木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无关。测量时,如果不小心使弹簧测力计向右上方倾斜,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双想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铁块上绕有导线,线框与灵敏电流计 表示)相连(线框高度大于铁块高度,实验过程中线框不旋转)。
(1)当开关闭合时,电磁铁的 端是 极。
(2)让线框分别从 和 大于 竖直下落并穿入磁极 、 之间, 表指针对应的偏转角度分别为 和 大于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线框切割磁感线的 有关。
(3)把变阻器的滑片移至左端,线框从 的高度下落, 表指针的偏转角为 ,观察到 大于 ,表明感应电流的大小还与磁场 有关。
(4)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让线框从 的高度下落, 表的指针反转,此现象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 有关。
过山车在圆形轨道最高点时不会掉落。佳佳认为,这是因为过山车到达该位置时还有一定速度。那么,这个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过山车到达圆形轨道最高点时的速度与过山车的质量 有关;
猜想二:过山车到达圆形轨道最高点时的速度与过山车开始下滑的高度 有关。
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小球代替过山车从斜面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并在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后,落在足够长的水平轨道上,实验中摩擦可忽略不计。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
球的质量 |
球开始下滑的高度 |
球的水平射程 |
1 |
0.1 |
0.5 |
0.4 |
2 |
0.1 |
0.8 |
0.8 |
3 |
0.2 |
0.5 |
0.4 |
(1)实验中用水平射程的大小来反映小球达到圆形轨道最高点速度的大小,运用了 法(填物理方法名称)。
(2)分析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过山车到达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与过山车的质量 (填“有关”或“无关” 。
(3)分析1、2两次实验数据可推知,过山车到达圆形轨道最高点的速度随过山车在斜面上开始下滑的高度的增大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