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安宁《轻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4 分)
第一件:                             ;第二件:                        
第三件:                             ;第四件:                        
语段②③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又指                                      (3 分)                                                      
理解第(11)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4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 ”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2分)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3分)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一不,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情。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种生长方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及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在自己之外,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潮在涌动。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也不敢认为任何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一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第②段划线的词“这样”指代的是什么?
为什么第③段说“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第⑤段介绍庄稼“蹲苗”的目的是什么?
请说说你对文末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下面是几位同学撰写的成长感言,请把你的成长感言也写下来。
阿伊莎:聪明是船,勇敢是帆,成长的道路是一片汹涌的大海,而海里的波涛正是我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章城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让眼睛看到健康的东西,心灵才会得到净化。
范则楷:如果你想到失败,你就失败了。纵使你想要到胜利,只要浮现失败的字眼,胜利就不会向你微笑。
我的成长感言: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蜱虫及其预防
蜱(pí)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涔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寄主。
蜱在钉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钉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
蜱喜欢生活在田间草地森林。蜱是吸血的,吸血时体积膨胀能比以前大几倍,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夹子夹、烟头烫等方式让其脱离你的体表,也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用手术取出;伤口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需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如何防范蜱呢?普通杀虫剂就能杀死蜱。主要从三个方面防范。一是杀虫剂。二是环境防治方法,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对于自然界中游离蜱,可采用局部火烧或化学防治等方法灭除。对于进入室内的蜱、螨,首先要消灭来源,禽兽的窝舍应远离住房,并经常打扫干净,墙面缝隙也要抹平。同时,禽兽的窝舍和活动处所要进行喷药。为了防止蜱、螨侵入室内,可将松香、蓖麻油黏胶涂于20cm宽的长纸条上,放置在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进行粘杀。三是个人防范。进入有蜱地区要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颈、手等外露体表,可涂抹避蚊胺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驱避剂。在蜱媒病流行地方野外工作要尽量少接触杂草;休息时,要彼此脱衣互相检查,及时除掉侵袭的蜱。
(选自《潇湘晨报》,有删改)
请说说蜱虫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
蜱虫在皮肤上时应该怎样处理?对自然界的蜱虫可以怎样防范?
请对下面的划线词语做些点评。
有些硬蜱在钉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能否把“有些”去掉?“宿主”是否可以改为“人”?
有些人对蟀虫具有恐慌心理,请写一则科普广告进行宣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奏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 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 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帮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有删改)

1.

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2.

请仿照第②段划线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

3.

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