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宋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分析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
⑵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趋势对当时的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⑶材料二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在宋朝时有何变化?
⑷宋朝经济繁荣,请列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2分)
⑸你觉得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1)文中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汉武帝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2)汉武帝时期各地纷纷建孔庙的盛况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什么主张有关?这一措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三: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3)明清时期祭孔活动达到顶峰,这两个朝代在加强思想专制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第九届便于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2014年7月在福建厦门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开幕会致辞中强调:要面向未来,平等合作,共同推动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4)孔子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1)据材料一,“张骞凿空”开辟的中外交通要道是什么?
材料二:因国威之遐畅,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中国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并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举国的华化,实在此时。
——吕思勉《中国通史》
(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的互织作用”,试举两例说明。
梦想召唤,改革扬帆(12分)
20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7周年。改革开放,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中国人民将开始一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出发。今天,我们一起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去探索那个时期的“中国梦”。
[改革,铸就霸主梦]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2分)“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2分)
[变法,奠定统一梦]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不,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2分)
(4)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请你说说这对我们实现今天的中国梦有什么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魏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封建社会就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勤劳的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作生息,共同谱写了一篇篇不朽的光辉篇章。
第一篇【国家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仔细观察以下图片: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上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2分)
第二篇【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材料: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请回答:此诏令在移风易俗方面还有哪些规定(试举一例)?(2分)
第三篇【繁荣与开放】
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3)请回答: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使唐朝进入贞观之治的局面?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4)回答下列问题:诗中描述的唐朝盛世是什么?
第四篇【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材料一: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5)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6)宋代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重心。请列宋朝在制瓷业方面所取得的任一项成就。(2分)
材料三:元朝有人写诗,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7)请回答:元朝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请试举一例(2分)
第五篇【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8)对内清朝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职能是什么?(2分 )
(9)“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2分 )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图: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上述图片表明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你完成:
A.写出军事集团的名称:
名称是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
B.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给当时世界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导致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教材《世界历史》(下册)
材料三读图: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2)材料二中26国的联合对当时世界局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美苏两国由材料二中的合作到材料三中的对抗,对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识图:
(3)根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特征?
(4)应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