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
|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 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
|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 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 |
|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 B.尊崇道统 |
| C.心外无理 | D.经世致用 |
“中国加入世贸,就好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 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
|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
|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
|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
|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
“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 A.《欧洲联盟条约》 | B.《布雷顿森林协定》 |
| C.《罗马条约》 |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