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时期,贸易活动的特色“商业、战争、海盗三位一体”。这时国家认为谁能独占价格最贵的商品,谁就能够成为最富强的国家;各国为获得珍贵商品,经常不择手段,贸易往往沦为抢劫行为,这种行为甚至与国家权力相连,而变成一种爱国行为。最符合该描述状况的是( )
A.13世纪,威尼斯与阿拉伯的贸易关系 |
B.15世纪前期,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朝贡贸易 |
C.16至17世纪,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的贸易竞争 |
D.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中国沿海的贸易策略 |
《礼记•效特牲》中说,同姓不婚,“所以附远厚别”,这表明古人倡导同姓不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约束 | B.礼制的规定 |
C.血缘的冲突 | D.壮大家族势力 |
1997年,美国正式发表了第一份关于环境问题的年度报告《环境外交—环境与美国对外政策》,表明环境问题成为克林顿政府外交政策的主流。推动美国实施“环境外交”的因素不包括
A.新经济的出现 | B.国际生态环境的恶化 |
C.国际局势的变化 |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这一做法旨在
A.采用市场经济 | B.扩大企业管理权 |
C.发展资本主义 |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与这种经济情况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罗斯福新政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