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jī):携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亟归,以袜米(      )           (2) 若心善(      )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结合选文分析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尊君在()(2)君久不至()
(3)太丘去()(4)门外()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神态有变化,请你找出对其神态描写的词语,并在此基础上说说客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读了这个故事,如果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加横线的词
<1>.即诗四句( ) <2>.自是指物作诗立( )
<3>.以钱币乞之( )<4>.先人还家 ( )
翻译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用原文句子填空(
(1)方仲永的智力发展大概经过三个阶段,即五岁时的 ,十二三岁时的 ,二十以后 。造成他的令人惋惜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甲】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③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③御者:驾车的仆夫。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先自其足 (2)不得履
(3)我欲 (4)将为北面
(5)归取之 (6)此数者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反归取之
C.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D.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下列语句。
(1)何不试之以足?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上面的两个故事现已成为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两则寓言故事中的人具有什么相同点?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杨布击狗
杨朱之弟杨布,衣 衣而出。天,解素衣,衣缁 衣而。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矣,子亦犹。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①缁(zī):黑色②曩(nǎng)者:从前】
解释加点的字
①衣 衣而出()②天,解素衣()
③衣缁衣而()④子亦犹()
选出与“杨布怒,将击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孟浩然之广陵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昂首观之 D.至之市

翻译句子:子岂能毋怪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副使失物
李士衡①,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李士衡]北宋人,当时为官。[高丽]古国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李士衡使高丽()(2)副使者士衡所得丝帛藉船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文中表明李士衡对高丽人“赠遗之物”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短文讽刺了“副使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