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
下图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是初级生产量 |
B.次级生产量是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 |
C.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 |
D.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
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研究人员在荔枝单一种植园中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并研究了种植山绿豆前后种植园中几类昆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该复合种植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植园的生物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腐生 |
B.该生态系统是由荔枝、山绿豆和各种食性的昆虫组成的 |
C.肉食性昆虫增加,植食性昆虫减少,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
D.肉食和寄生性昆虫增多,说明荔枝园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
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
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 |
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
B.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