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由A、B、D三种染色体组构成,每种染色体组均有两个,一共42条染色体;二粒小麦由A、B两种染色体组构成,每种染色体组均有两个,一共28条染色体。现将抗白粉病的野生二粒小麦(基因为ee)与多种不抗白粉病的缺体—四体普通小麦(例如无A染色体组中的1号染色体,但B染色体组中7号染色体有4条;基因型可能为EE或EEEE,或无E基因)杂交,以确定抗白粉病基因e位于哪号染色体上。
(1)缺体-四体普通小麦属于哪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_________________;
(2)杂交实验前应先确定缺体-四体普通小麦变异的真实性,最简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2分
(3)杂交子代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若三体在减数分裂I前期其中的任意两条形成一个四分体,另一条在减数分裂I后期随机地移向细胞一极;而单体由于无配对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前期不能形成四分体,在减数分裂I后期随机地移向细胞一极,则理论上杂交子代产生的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最少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若基因e位于缺体对应的染色体上,则杂交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否则,杂交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
(5)若基因e正好位于四体对应的染色体上,再让杂交子代与抗白粉病的野生二粒小麦杂交,请写出该杂交过程的遗传图解。(要求写出F1配子基因型种类,不要求写出F1配子基因型比例和F2基因型及表现型比例;不考虑染色体异常对配子育性的影响)3分
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内环境渗透压的正常值是 。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排出体外主要经过 系统,血浆PH的维持主要依赖的离子是 。
(4)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如图是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其中A、B、C、D为体液: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 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 (填字母)。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A和B的交换是通过 (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
(5)过程d表示 作用。
(6)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 。
如图为一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的光、CO2、H2O、N2和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图中有________条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蛇属于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5)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
下图是对某个湖泊生态系统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定量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图中是对湖泊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GP为生产者固定能量 H为草食动物 C为肉食动物 R为呼吸[单位:J/(cm2·a)]
(1)湖泊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 ,此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 、 和 。
(2)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3)食草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 ,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4)大气中含碳0.03%—0.04%,自养植物及自养细菌通过 和化能合成作用将CO2同化为有机物。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大于/等于/小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动植物死亡后,遗体残骸通过被 而释放CO2是碳循环中十分重要的步骤。
仔细观察下列四个图,图一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二是水平放置于地面的玉米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三是已出现顶端优势的植株;图四是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较快。
(2)图二中实验一段时间后,玉米幼苗根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________。玉米幼苗的茎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较高,细胞生长________。
(3)图三所示三个芽中,________处的生长素浓度最低,原因是________处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往________处运输,由此可以推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具有极性,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
(4)图四中BC段的含义是_____。若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芽生长的关系,则在同一植株中用此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根生长的关系时,B点应向________移动。
(5)图一至图四中,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