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入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联度。(6分)
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反映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形成“三冗”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出两个人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据材料一、二,概况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其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材料二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
材料三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并归纳其提出的主要原因。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主要史实。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应当怎样认识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及其影响?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三,概述秦代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变化。
(2)据材料四,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