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福泽谕吉《劝学篇》摘录: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第一篇)。
“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固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仰仗政府的法律保护,但是制定法律,保护人民本来就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恩惠。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作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作恩惠了。”(第二篇)
人民,对政府而言,具有主人和客人两种身份。一方面,其是国家的主人,参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其又是国家的客人,服从法律,不得私自违反和执行。(第七篇)
政府,不应当压制人民追求自由的权利,不应当堵塞人民的言论自由,和作为主人的权利。人民和政府两者应当真诚相待,坦率沟通。否则,会产生“怨尤”的对立情绪,造成内耗,威胁稳定,贻害无穷。(第十三篇)
“看到西方创造了比日本好得多的文明状况,就把西方的一切都看作是好的,竭力效仿,而把日本的传统一概抛却,不加辨别,实在是‘东施效颦’。现在我们正处于混杂纷乱之中,必须把东方和西方的事物仔细比较一下,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虽然疑信取舍得宜并非易事,而我辈学者责无旁贷,不可不以此自勉。”(第十五篇)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福泽谕吉的观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二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戈拉
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③“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而不在于表面仪式。”——马丁·路德
④“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材料三夫进化之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
——1902年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
——1919年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四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壁画的主题叫“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⑴ 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①②③④”四句话所反映的核心内容及对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 结合材料三,孙中山与梁启超对社会进化的认识有何不同?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产阶级为改变“共主一统”局面进行了怎样的努力?孙中山晚年又为社会进化作出了什么新贡献?
⑶ 材料四中的“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最准确的体现是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为维护世界和平采取了哪些国际行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经历了数千年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个学派的观点?根据材料,解释“和谐社会”的内涵。
(2)材料二分别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代表人物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20世纪中国经历了3次巨变,产生三位伟人,他们的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图2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中国的世界记录》
材料二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材料三 “盖其火炮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
——鸦片战争中的浙江巡抚刘韵珂
“泰西巧妙,而中国不必安于拙,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
——左宗棠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2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试以两例宋代科技成就来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关于中国近代科技方面的哪些信息?
(4) 试从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句。陆游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怎样的局势?这种局势是如何形成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