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中国古代一直是世界最富的国家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东西方比较研究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 |
全面复兴旧学 |
B. |
排斥西方新学 |
C. |
新学消解旧学 |
D. |
崇尚中体西用 |
有学者认为,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 "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
B.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
C. |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
D. |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 "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 |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
B. |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
C. |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
D. |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 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
B. |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
C. |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
D. |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
《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 |
实行察举制度 |
B. |
独尊儒家学说 |
C. |
实行郡国并行制 |
D. |
全面推行郡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