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
|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B.马歇尔计划 |
| C.丘吉尔“铁幕演说” | D.杜鲁门主义 |
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反映( )
|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 |
| 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
|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 |
| 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
| 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
|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
|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
|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
|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
| D.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
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
|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
|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