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 A.官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 C.民营手工业 |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
“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这里所描述的是
| A.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B.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 |
| C.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育 | 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
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此举引起美国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下列场景在出访期间可能出现的有
①美国民众在机场迎接李鸿章②美国官员陪李鸿章坐汽车游览美国城市
③美国媒体拍摄访问的影像④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出访活动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攻治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 A.“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
|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D.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
|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
|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
|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
|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