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其结果有很大的差别。达成这种差别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人民是否坚决斗争 B中国代表是否坚持原则立场
C美英两国对日态度是否变化 D日本侵略的目标是否变化
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
D.确立了“联俄”政策 |
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 )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民生主义思想 | D.实业救国思想 |
下图是“孙中山国际基金会”活动场景。“孙中山国际基金会”章程明确规定基金会活动的目标是建立慈善机构,帮助世界上贫困受灾民众,鼓励青年就学,成立中山奖赏金、中山大学,兴建老人院、孤儿院、游民收容所等,照顾贫困地区的同胞。这说明( )
A.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B.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C.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
D.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为活动宗旨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