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飓风:自然的暴力
①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②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③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
④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⑤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⑥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⑦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1999年9月15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⑧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当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下列对“飓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 |
B.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即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 |
C.飓风的强风速度都在每小时320千米以上,破坏力极强。 |
D.飓风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但一旦抵达陆地,通常迅速偃旗息鼓。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在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
B.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 |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的一片超低压区域。 |
D.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是热带风暴形成的唯一条件,与各种自然循环的影响无关。 |
下列对本文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按照逻辑顺序,分别介绍了什么是飓风,飓风形成的条件,飓风的危害。 |
B.“飓风:自然的暴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飓风危害之大。 |
C.第⑧段“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当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D.第⑤段中“有时”、“可能”等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阅读下文,完成题。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
范志红
①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中国民间也有种种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②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有抗雾霾功能的物质成分,在中国人的膳食中并不缺乏,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③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除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就笔者所了解的化学知识,恐怕事实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④那么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⑤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恰巧木耳、银耳也属于菌类。而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⑦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⑧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3期,有删改)文章以“‘抗雾霾食品’靠谱吗”为题有什么好处?。
中国民间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有哪几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适当食用木耳、银耳和青菜对人体健康各有哪些益处?
请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前,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谈“霾”色变,并寻思着应对雾霾的各种办法。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膳食防霾向人们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一只鸟瞄准一座村庄
①人类的亲密伙伴——鸟,歌喉婉转,体态玲珑,雄姿威猛,千姿万态,难以胜数,诗词里,画境中更是少不了它们作点缀。
②爱鸟之情,源远流长,有些来历。
③小时候住过一个村庄,四季有鸟的倩影。热闹时,鸟鸣声整天都铺满了大地和天空。
④开春了,祖父甩下棉袄,开始耕种,犁铧尖头明亮,在沉寂的大地表层行走,泥浪翻滚,如军舰般在海上航行。黑色沃土翻开埋藏一冬的草根,各色小虫苏醒过来,浮出地面,浓郁的油菜花香和清新的麦苗香接纳它们,不幸的虫儿是黑喜鹊、灰喜鹊、翠鸟、云雀、杜鹃、夜莺和知更鸟,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小鸟的美餐,(A)刚翻过的地,一群小鸟像机灵、欢乐的小姑娘,脖子一伸一啄,一观望,一低头,神态天真可爱至极。
⑤一片苜蓿地,红、紫的花茂盛地正在开放着,色彩艳丽,自顾自浓浓地开。偶有“扑棱棱”的一声,鸟影乱飞。轭下壮牛呼出粗气,惊动了一群正在觅食的巧嘴八哥,八哥冲天飞翔,找新的就餐地。其中两只八哥胆大,径直在牛背上歇脚,怡然自得。
⑥暑假,村里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鸟的欢乐国。早晨起来,睡眼惺忪,屋后一片大竹林,雾岚还未散尽,空气清新,鸟在枝头争鸣,起初声音不大,如单人演奏,双人合奏。渐渐地,这些鸟儿全部都展开歌喉,开始交响乐,一呼一应,一应一答,一答一和,鸟音清新,动心悦耳。脚底像安了弹簧似的,鸟儿们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像钢琴大师手中飞逸而出的一串音符。(B)篷篷翠竹,只只鸟影,微风过处,竹叶沙沙,鸟语啁啾,声声入耳。场景蕴涵静默的自然力量。恨自己不通鸟语,不能分享它们的快乐,短短十分钟,演奏结束,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奏会,鸟谢完幕,一哄而散,飞向竹林外的远空。
⑦秋天,收获的季节,鸟在田间稻茬儿穿来穿去,与人争夺粮食。辛苦的农人被丰收的喜悦陶醉,毫不计较;鸟儿抢着剩在地里的谷穗、高粱粒,放开肚子吃饱。农人憋足劲儿,小腿肚子肌肉绷紧,挑起一捆捆谷穗回家;吃饱的鸟像凡·高“麦田里的乌鸦”,蹦蹦跳跳跟在人脚后。走近村子,一群群麻雀像过节,一忽儿停在屋前大柳树上,一忽儿歇在门口禾场上。
⑧冬季,一场雪掩盖了一望无垠的荒野,农人脸露喜色,“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可怜的过冬鸟儿开始在饥寒中找食,在门外显眼的地方撒上几粒谷,一会就招来几只鸟前来啄食。谷子吃干净了,鸟就飞走了。雪地里只剩串串“个”字,睁大眼睛看着人。
⑨故乡的村庄,鸟与人和谐相处,年年如是,季季如此,鸟早已融进我的生命,我离不了它们,忘不了它们。
⑩搬家后,住进城里,难见可爱的鸟儿们的踪影,每天有成群的家养鸽子在灰色楼顶单调地盘旋。一日得宽裕,坐车去动物园,掏钱买票看那些鸟,小吃一惊,鸟儿衣冠楚楚,呆立笼中,偶有几声清脆的鸟叫,已失去村子里那些鸟的灵性,人类和鸟的亲密感已荡然无存,人作为征服者在欣赏它们,笼中锦衣玉食,但终非自由之身,看到那些鸟儿们现在的模样,我心中隐隐作痛,决定抽空回家去看看。
⑪近乡情怯,故乡的村落依然是旧日的模样。去寻找鸟的踪迹,看到二三只熟悉的白鹭,刚想招呼它们一声,它们已拔腿逃走,歇在高高的水杉树尖上睃着人,人远远注视那些可爱的生灵,它们只冷冷地回视,一层可怕的陌生感隔断了鸟与人之间融洽的情感。村子周围原来有大片湿地,鸟儿们自由飞翔、繁衍、生息,是一个旺盛的鸟族,这十多年滥捕乱猎,围湖造田,砍伐树木,改变了鸟类的栖息和生存环境,鸟数量开始锐减,人们喷洒农药也害死了不少的鸟。
⑫鸟已早早地飞过村庄,隐匿空中,在自来水龙头上歇脚,在电线杆子上休息,在高压铁塔上垒窝。
⑬亲昵的炊烟,阿公阿婆熟悉的呼唤声犹在耳边回响,树梢头,屋顶上,旷野里,那些可爱的鸟逐渐停止鸣叫,舞动,只剩满天的纸鸢在风中颤舞。
⑭村庄终于安静如太古,静得人心里泛起阵阵的虚空。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鸟”的哪两种情感?产生这两种情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填写下面表格
情感 |
产生这一情感的原因 |
① |
② |
③ |
④ |
作者小时候居住的村庄四季都有鸟,请给春夏秋冬这四幅鸟的生活场景图命名。
简要分析第⑩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本文借村庄的鸟的遭遇意在表达怎样的主旨?。
本文语言优美,特色鲜明,请你从文中分别欣赏两处画线语句。
A句:
B句:
油菜花开
①家在近郊,在长满一大片油菜花的田地旁。每天一出门,看到的就是油菜花,这不起眼的小花,它似乎藏着无限的生命力量,让我内心无比喜悦又明亮。那明亮的颜色,一直开到我的内心深处,足以让我的四月也明媚起来。
②油菜花的黄,是金黄,是一泻千里、一统天下的黄,仿佛是哪个画师作画时不小心打翻了颜料桶,一路不管不顾地泼洒下来。远远看去,一望无际,是真正的浩瀚。天空仿佛也被油菜花染黄了。面对这一片花海,看久了,我发现这花海里暗藏着一种旋律,是那首《怒放的生命》的旋律。看花的人,若把持不住,真的有得失心疯的危险。我终于能理解,民间为什么有个说法,叫“菜花黄,痴子狂”了。
③油菜的花,也是有香气的,这香气是暖的、厚的、沉的,夹杂着泥土的腥气,阳光的味道。尤其是到了中午,被太阳的光熏着,那层暖意被哄抬着,浓烈得跟大海一样,足以淹没我。深深地吸上几口,简直可以饱腹,闻着闻着,就不饿了。
④与其他花不同,油菜花开的是气势,那种要燃烧起来的气势,那种要成为春天的主宰的气势。油菜花的开,是炸开的开,我仿佛能听到像炒豆子一样噼噼叭叭的声音。没有一朵油菜花是单打独斗的,这是一种很友好团结的花,它们商量好了似的,一簇一簇地开。来时,排山倒海;去时,果断决然,决不拖泥带水。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跋扈得很。它们知道,四月的春天就是它们的。
⑤往乡下走,就是油菜花的开阔天地。我的视野所及,都是油菜花。一丛丛怒放着的菜花,足以照亮一个村庄,温暖着每一个村庄的人。油菜花的世界,就是一场盛大的欢乐颂。一个心情特别抑郁的人,一定要走出来,看看漫天遍野的油菜花,然后心花怒放。
⑥油菜花,也许是没有太多资格被叫做花的。不像那些名花贵草,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它没有娇艳的容貌可以炫耀,没有清幽的香气可以取悦于人,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它对生活的热爱,即便是墙角砖缝处,也有油菜花的小小世界,艰难地、不讨好地生长着,并始终不忘生长的目的,吐香、结籽、繁衍,装扮着春天,乐观而坚韧地生活着。
⑦油菜花,是一种能给我们带来美好与希望的花。田野里,有蝴蝶与蜜蜂,还有放蜂人,他们在油菜花地里奔忙着。油菜花赐予我们的,不只是花,还有蜜,还有油。
⑧这个四月,我要感谢油菜花。请说说第③自然段“哄抬”一词的妙处。
第⑥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用意是什么?
从全文看,油菜花“藏着无限的生命力量”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末句说“这个四月,我要感谢油菜花”,“我”为什么“要感谢油菜花”?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阴霾杀手出没,请注意
①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雾霾,能见度下降到了5米以下,这使得伦敦的交通几乎陷于瘫痪,警察不得不点燃火把,在大雾中指挥交通。这场雾霾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爆发,短短4天内就死亡了4000多人。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②这场“劫难”的幕后凶手究竟是谁呢?它就是最近比较火热的“PM2.5”。PM,即Particulate Matter意思是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成,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们大约只有头发直径的二十分之一,以至于我们肉眼看不到它。
③在汉语中,与PM2.5对应的词汇是阴霾,包括灰霾和雾霾。PM2.5是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可以充当大气物理学说中所说的“凝结核”,吸附周围的气体、水汽和有机物。当PM2.5吸附气体、固体和少量水汽时,就会形成令天空灰蒙蒙的灰霾;当它们吸附大量水汽时,就会形成白茫茫一片的雾霾。
④为何现在人们特别关注PM2.5呢?因为直径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越大。研究表明,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它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大于2.5微米的PM10只能进入肺部的气管和支气管,而PM2.5会直接进入肺部的气体交换区肺泡,并存留在肺的深处,可能引发肺炎、肺癌等肺部疾病。因此,在阴霾浓重的早晨,尽量避免到户外去运动,以免吸入大量的颗粒物,造成肺部不适。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第④自然段中“通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知有花
张晓风
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铺天盖地,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
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忽然有个妇人行来,A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
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B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
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
“花?哪有花?”
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
“快看那落日!”
她安静垂眉道:
“天天都是这样的!”
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大声地问我:“花?哪有花?”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妇人,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的两件事。
文中A处划横线的句子能删去吗?为什么?
文中B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