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
|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
1992年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说过:“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
| C.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 | D.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其主要形式是
| A.建立人民公社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C.实行政企分开 |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重利轻义 | B.工商皆本 | C.实业救国 | D.重商轻农 |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种
| A.灌溉工具 | B.供风工具 | C.纺织器械 | D.铁制农具 |
南宋的《都城纪胜》记载,当时临安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
|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