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农民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
| A.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
| B.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
| C.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
|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
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
| A.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 | B.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 |
| C.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 | D.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 |
下列“口号”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 B.“国民革命成功万岁” |
| C.“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 |
| D.“以必胜的信念抗战到底” |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
|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
|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
|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