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第二条规定:“各州保有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国会召开时十三州设有专门授予美利坚合众国的一切权力、司法权和权利。”这一条款应是选自()
A.美国1777年《邦联条例》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1789年联邦政府条例 |
D.1791年国会修正案 |
1688年英国议会政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的信用工具——国债的发明。这种公共借贷能够有力地满足紧急需要,其关键是议会负责偿还债务。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行政权已经被议会剥夺 |
B.财政改革推动了共和制的建立 |
C.国债之争是“光荣革命”的导火线 |
D.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权力的转移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何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法完全抛弃理性的原则 |
B.宗教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 |
C.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
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
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四血缘部落而代之以十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
B.基本动摇了旧的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
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
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性格怯懦 | B.清朝祖制 | C.君主制度 | D.宗法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