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 )
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 |
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
C.清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
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 |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据此,可以作出合理的史论推断的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B.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C.中国古代有把宰相制度看成是“贤人政治”体现的传统政治观念 |
D.宰相制度的废除是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的根源 |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意: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
史料记载:“军机处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由此可见军机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
A.筹划西北军务 | B.加强君主专制 |
C.加强中央集权 | D.保护军事机密 |
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用三省分割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
C.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 D.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