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一战略得当 |
|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联系加强 |
从对下图分析中,知道西方人了解世界范围的变化以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关系出现的发展趋势有 
①了解范围不断扩大
②逐渐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
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④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加强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 A.“两颗门牙”指的是牙买加和雅加达 |
| B.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繁荣发达 |
| C.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
|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两个国家崛起的共同条件中最重要的是( )
| A.拥有政治制度的优势 | B.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 |
| C.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 | D.拥有强大的工业优势 |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南下深圳视察,以重走邓小平的南巡之路来展现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贡献是
| A.做出开设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 |
| B.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
| C.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 D.科学解释社会主义的本质 |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