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他可以
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  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
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  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有学者在研究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时发现:上个世纪20年代,苏俄国曾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0年代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上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