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 C.文化途径迥异 | D.国力对比变化 |
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
|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
| A.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 B.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
| C.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 D.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
“那时(15世纪末)的欧洲正如一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裂缝”说明东西方商路畅通 |
| B.“巨人”仍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中,丝毫看不到光明 |
| C.“牢狱”指的是封建神学的束缚 |
| D.“巨人的力量”主要指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