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于选举人口统计的规定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 B.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
C.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 D.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② |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
冯友兰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①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比较注重追求道德境界
②文艺复兴着眼于人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种貌似退步的进步思潮
③老庄道家和中国的道教均以天地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④世园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对天地境界的精神追求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 |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