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小平文选》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十年发展”是如何冲破“波折”,在国际民生方面以得巨大成就的?
材料二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证券、股市的看法。邓小平南方谈话影响下的中共十四大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材料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 、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3)材料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企业怎样的发展情况?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材料二(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科技革命使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些国家结合自身条件,抓住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晚期,德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德国政府出面鼓励"技术接收",1886年到1890年间,德国六大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德国依靠高度合理化的生产体制,将世界市场上合成工业的垄断权从英国人手里夺得。在国家的支持下,德国银行向本国公司提供大量资金,使它们能够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并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好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德国正是依靠一种新的体制和社会机构,推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概括上引材料所述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概述一战前、二战后法国与外国结盟的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以两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进步。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之资,器用之本。
材料二: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策;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以国家大计言之,欲与发展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之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之又何待耶。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四: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合适宜。
——以上材料均引自《日本政治史》
回答:
(1)对比材料一、二、三指出,材料二比材料一的进步之处、材料三对材料二的继承和发展。
(2)材料四是对待外国文明在方法论上的主张是什么?这对日本历史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