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剧本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
|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一定合理 |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 C.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
| D.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 B.①③②④ | C.②③④① | D.③④②① |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历史倾向。但从内容上看,两者也存在共同的局限性,其表现有:①不能对当时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具有强烈的小农意识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①③ |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 B.辛亥革命中 |
| C.义和团运动中 | D.新文化运动中 |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1 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年 |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年 |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