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逑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 B.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
C.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 D.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以下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第一卷 |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
第二卷 |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
第三卷 |
…… (1865~1895) |
第四卷 |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 (1895~1900) |
第五卷 |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