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说明宋代和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是如何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二议会一般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有些国家实行两院制。上院,即参议院,有的是贵族院、联邦院,产生的方式不同。英国上院议员在1999年改革前根本不经过选举,均由贵族担任。美国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代表组成,法国的参议院由省、市议会的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下院,又称众议院、平民院、国民议会等,通常由选举的代表组成。当代西方,联邦制国家一般都实行两院制。
材料三西方议会拥有立法权、通过国家预算权和监督权等权力。议会决定事项如法案或其他议案,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由于议员的职责是具体行使议会的职权,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立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过去,有些西方国家在议会至上的思想支配下,赋予议会很大权力,英国曾有“议会万能”之说,认为议会“除了不能把女人变成男人和把男人变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么都能做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法、美、德的政体名称。
(2)材料三中英国的“议会万能”之说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试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导致上述复杂政体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老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闾(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诚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宋代城市职能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2分)
(5)当前我国的人口状况如何?为此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政策?(2分)
(6)上述我国的政策有什么意义?(2分)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备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出搜刮。苏州大涝,蚕桑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给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摘自《历史?学思之窗》
材料二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手工业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8分)
(2)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张謇发展实业有哪些有利条件?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走下坡路,原因何在?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