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不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②三大改造的即将完成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④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谷。右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变化的趋势,其中与第二个高峰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国民革命的推动 | B.南昌起义的爆发 |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外部的冲击 |
中国的回应 |
|
A |
鸦片战争 |
开展“洋务运动”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D |
八国联军侵华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C.中国的闭关锁国 |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献”是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替否”是指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以上材料说明了:
A.明代内阁大学士都是皇帝及太子的老师 | B.明代内阁首辅就是宰相 |
C.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D.明代内阁权力大于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