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军在《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
A.从封闭走向开放 |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C.从分散走向整体 |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
B.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办事处所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
C.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
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
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 |
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 |
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 |
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 |
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
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