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很瘦的季节
石不易
冬季,特别是北方的冬季,是很瘦的。
时令一到,木叶凋零,树没有了往日的丰腴,显得很精瘦;草,臣服于北风,把天地拉得更高远;水,晶亮清泠,被冻得很深邃。要是下点小雪,就更精彩了:站着别动,让雪花落在你的睫毛上,能看见它们在哭泣。
圣洁的雪野,真是恋爱的天堂。
冬天是个声音稀疏的季节,如果你不用心,会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声响的世界。即使有声音,在冬季,也会显得很孤单,很瘦。
但是,特别有精神。
我在冬季的被窝里时常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某位朋友出门时顶着带棱角的风,与裹在身上的衣帽相依为命。我们笑他傻,因为寒风的倒刺舔在脸上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当他怀揣一瓶烧酒回来时,我们便都明白了他出去的动机,于是很高兴。接着很多人围炉夜话,漫漫长夜被我们越喝越短……
去年冬天,因大雪封山,我与一位好友滞留在他父亲的护林小屋。半夜,风把所有的寒气都逼了出来,然后自个儿往被冻的瑟瑟的小屋里渗。屋内熊熊燃烧的碳炉彷佛结了冰,吐不出丁点热气,我几乎没有活着的勇气了。那位好友很瘦,也冷得差点精神崩溃,但他一刻也不肯消停,就四处倒腾,结果翻出数块老姜、一串辣椒和半袋红糖。他用铝锅铲了些热情敲门的积雪,然后熬了几碗又辣又甜的姜水。我们哆嗦的捧着碗,用嘴顺着碗沿哧溜溜地喝着,喝得我们满头大汗。那些姜水,真像冬日里的太阳,把我们烘得暖洋洋。
后来同学父亲赶来,手里还拎了只肥嫩的野兔。他把兔子开膛用雪水清理干净后,拿剩下的辣椒煨了一锅红艳艳的兔肉。根本不用描绘,我想那滋味肯定会成为我最饱满的记忆。
次日风停雪住,同学父亲领我们下山。路上他说,冬天的山太瘦,却是打猎的好时节。猎枪的响声是最美的原生态音乐。那一刻,我突然感觉,瘦,对于大自然来说,绝对是一种朴素的震撼。
是的,被大风掏空的原野,只剩下诗情画意。好比中国水墨画中,嶙峋的岩石,傲骨的竹梅。冬季,是一个让人绷紧神经的季节,是一个能闻到阳光味道的季节,是一个能听见雪花坠地的季节。
你无需去查询日历,只要你看见地上的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瘦,就说明冬季临近了。若还不放心,就等大风把你的影子吹歪吹散吧。在这个生命倾斜的季节里,瘦,已经深入记忆的骨髓。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方能领略其中的大美。
想着那连时间都不舍得删除的美景。朋友,到了雪花缤纷时可别忘了约我,因为我早就贮存了陈年的烧酒,滑嫩的卤蛋和饱满的精神。相信我们在赏雪品茗的同时,能在这个很瘦的季节变得更加真实。
但不知今年冬季的下一场雪何时飘洒。作者为什么说冬季是一个很瘦的季节?
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漫漫长夜被我们越喝越短
(2)连时间都不舍得删除的美景文中划线句讲究文采,给人美的感受。用心品味,说说句子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
通读全文,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
本文用了不少的笔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正面的刻画,同时,也有侧面的表现。请分析其中两处是怎样对父亲进行侧面刻画的?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是指父亲的清贫,父亲辛勤劳碌一辈子,却没有留下什么钱财;说父亲“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是指他栽种的花草。
B“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这里借草木比我们这些晚辈,呼应前文关于春天院子里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
C.写“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的目的是以“我们”的冷漠、功利反衬父亲的热情、朴实,批判当代人冷漠、功利的生活态度,使文章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D.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父亲没有什么财富、权力和尊荣,因此文章用“草木”象征父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们是否一定需要目标和榜样
①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会有目标。有时,目标由我们自己设定,有时由别人设定,如父母、祖父母或老师。有目标当然是好事,这使我们始终保持航向,每迈出一步都为下一步带来鼓励。可除此之外,你还得意识到点别的。
②当你设定了某个目标时,要注意留给它一个发展的空间。因为年轻的你可能会不断改变想法。你的环境也在不停变化,那些在今天看来很不错的专业可能以后就不那么吃香了。需求量大、薪酬优厚的职业吸引着大量毕业生,可到下一年的人才招聘会上,这些职业的人才可能已供过于求了。因此设定目标时,最好不要随大流,而是选你最渴望做的事。
③我们经常因为受到那些成功人士故事的激发而设定目标,无论在IT、医学、银行、政界或艺术领域,我们都不难找到自己心中的“明星”,以他们为榜样。但成功的人生真能复制吗?
④一台机器可被拆分,复制每个零件后,再组装在一起。但人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如此,即使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我们依然不能、也不该复制别人的脚步。
⑤著名体育用品公司耐克公司的创始人菲尔·奈特,最初的生意是以车后备箱为柜台来出售跑鞋,小开始却得到了大收获。这看上去不难复制,但如果你不具备菲尔·奈特之所以能成为菲尔·奈特所必需的那些要素——对体育的巨大热情以及用装备全力支持运动员的奉献精神,你就很难成功。
⑥若干年前,我们访问了耐克的华盛顿总部。当我和奈特及其核心管理团队共进午餐时,我意识到,他们的心是在为运动而跳。奈特是个认真的奔跑者,他的妻子在奔跑,他的管理团队也在奔跑,所有的谈话都围绕着奔跑与运动。这就是他们的动力:对运动的热爱与激情。可并非每个人都如此。
⑦再让我们看看另一模式。鲁本·马特斯和妻子罗丝的创业方式与菲尔·奈特有几分相似。从波兰移民美国后,他们先在一辆马车上出售自家制造的冰激凌,大部分是卖给学生的。鲁本负责开发不同口味,妻子负责销售。与那些使用非天然配料制作简单冰激凌的竞争对手不同,他们使用的是奶油和天然香料。为了与众不同,鲁本给他的冰激凌起了个欧洲名字——哈根达斯,虽然对美国人来说,这名字不易发音。20年后,哈根达斯的年销量达到7000万美元,今天,它成为一个全球性品牌。
⑧这些成功故事带给我们的,其实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才是关键词,而答案来自你自己。
⑨所以在设定目标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做这个?也许你现在并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学校,但这并不影响你“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而非为了别人。学会如何去学习,非常重要。如今的世界瞬息万变,要计划一个毕生从事的职业,几乎不可能。因此,你不可能完全跟从一个在昨日世界中奏效、由别人因为他的那个“为什么”而创造的模式。
⑩百合花永远不会成为玫瑰,紫罗兰也永远不会是菊花。我们各不相同,有着各自的潜力。我们仰视的这些榜样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最大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不管他们做什么,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我家附近的肉店老板因为信奉“顾客应享用最高质量的健康肉类”而把采购目标设定为“从小农庄直接购买母牛、小羊和鸡”,他的目标与他的信念相连,菲尔·奈特们也如此。
11所以,有一个清楚明白的“为什么做”,才是你迈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它会像对你的榜样们起作用那样,也对你起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点。
作者为什么认为“不能、也不该复制别人的脚步”?
请说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请概括第③一⑧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习题。
东京某晚的事
丰子恺
我在东京某晚遇见一件很小的事,然而这件事我永远不能忘记,并且常常使我幢憬。
有一个夏夜,初黄昏时分,我们同住在一个“下宿”里的四五个中国人相约到神保町去散步。东京的夏夜很凉快。大家带着愉快的心情出门,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
一面闲谈,一面踱步,踱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忽然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大概是铺在地上的席子,或者是纸窗的架子吧,鞠躬似地转出大路来。她和我们同走一条大路,因为走得慢,跟在我们后面。
我走在最先。忽然听得后面起了一种与我们的闲谈调子不同的日本语声音,意思却听不清楚。我回头看时,原来是老太婆在向我们队里的最后的某君讲什么话。我只看见某君对那老太婆一看,立刻回转头来,露出一颗闪亮的金牙齿,一面摇头一面笑着说:
“lyada,iyada!”(不高兴,不高兴!)
似乎趋避后面的什么东西,大家向前挤挨一阵,走在最先的我被他们一推,跨了几脚紧步。不久,似乎已经到了安全地带,大家稍稍回复原来的速度的时候,我方才探问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原来这老太婆对某君说话,是因为她搬那块大东西搬得很吃力,想我们中间哪一个帮她搬一会儿。她的话是:“你们哪一位替我搬一搬,好不好?”
某君大概是因为带了轻松愉快的心情出来散步,实在不愿意替她搬运重物,所以回报她两个“不高兴”。然而说过之后,在她近旁徜徉,看她吃苦,心里大概又觉得过意不去,所以趋避似地快跑几步,务使吃苦的人不在自己眼睛面前。我探问情由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那老太婆十来丈路,颜面已经看不清楚,声音也已听不到了。然而大家的脚步还是有些紧,不像初出门时那么从容安闲。虽然不说话,但各人一致的脚步,分明表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
我每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很有意味。我从来不曾从素不相识的路人受到这样唐突的要求。那老太婆的话,似乎应该用在家庭里或学校里,决不是在路上可以听到的。这是关系深切而亲密的小团体中的人们之间所用的话,不适用于“社会”或“世界”的大团体中的所谓“陌路人”之间。这老太婆误把陌路当作家庭了。
这老太婆原是悖事的、唐突的。然而我却在想象,假如真能像这老太婆所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这老太婆就并不悖事,并不唐突了。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
1925年
(选自《丰子恺散文选集》)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东京某晚的事。
“穿和服的几个人更是衣袂飘飘,徜徉徘徊,态度十分安闲”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章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中,“这样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从全文看,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③段运用和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逆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做出最出色的工作。 |
| B.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
| C.所有的挫折都能造就人才。 |
| D.在成就人才的过程中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另举一例,证明“挫折能造就人才”。
现代文阅读
(一)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本文原题为《书》)“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
读选文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简要回答第②段画线句为什么优美。
为什么“我” 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永不枯萎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