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两幅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 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这一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 |
|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现了近代化 |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
|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的建立 |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达到了200万人。”通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 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与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1854年茶叶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2.8倍,生丝出口量是鸦片战争前的12.5倍。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应了()
| A.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
| B.中国在对外贸易当中逐渐取得优势 |
| C.中国茶叶和生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
| D.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
| C.晋商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
|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