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中国第一次成了战胜国。第二年参加巴黎和会。美国第一次提出了无论国家大小都有同等权利。美国人也许只是为了自己,但中国人听着很兴奋,感觉看到了希望。但毕竟那个时候国际政治还是丛林政治,实际上中国代表的发言权要看国家的实力。当时中国大的要求是整个把不平等条约全废掉,重新确立关税自主的地位,而最后的防线是要收回山东和青岛。但是到了巴黎和会,被一瓢凉水浇下来。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印尼、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等纷纷离座,争相同周总理握手。就连之前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菲律宾外长罗慕洛都高度评价周总理的讲话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示了民主精神"。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材料四  1971年7月,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当今世界上有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日本五大力量中心。他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被一瓢凉水浇下来"? (2)据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参加的是哪个国际会议?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
(3)读材料三,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取得的最重要的外交成果是什么7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新中国的外交则取得巨大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历史图片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每一幅图片都生动叙述了一段历史。以下四幅图片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风雨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让我们以图片为线索一起来回顾那段光辉的岁月吧!
图1图2图3图4
探究一:图1是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结合图1写出中共一大在哪里召开?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意义?
探究二:图2是《长征路线图》。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什么会议?
(2)这次会议确定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长征三大主力红军在哪里胜利会师?
探究三:图3再现的是开国大典上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中国获得了新生。
(1)开国大典举行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年月日)
(2)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名称是什么?
探究四:图4记录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后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复兴之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感悟:通过上述探究,你一定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风雨历程有所感悟。请你将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如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清政府颁赐的金瓶
材料三: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带来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清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藏何时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当时管理该地区事务的机构名称是什么?

如图,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图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这次活动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和明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有什么积极作用?
(4)图四说明清朝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5)唐、明、清的对外政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材料二:宋元时期,我国海外贸易极为兴盛。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物品。古代中国的瓷器外销以昌南镇生产的最为有名,有人把瓷器直接称为“昌南”,就是China。这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材料三: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活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1)这三种东西是什么?请用句简洁的话概括他们的作用。
(2)那时,瓷器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请说出中国的瓷都在哪里。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材料二:“……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我准备在宪法规定的职责范围内,为我们千疮百孔的国家,定出一些必要的措施……”——罗斯福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阅读材料一,说说列宁用什么政策来纠正错误?这一政策有什么成效?
(2)材料二他所说的“必要措施”指的是什么?他实施的“必要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回答:当时农村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请指出“好”在哪里
(4)列宁、罗斯福、邓小平三人举措提出和实施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你认为这三位人物共有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5)意识形态不同的三个国家的成功改革,对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有何借鉴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