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镌刻着启功先生亲笔书写的校训的黑色大理石碑刻在夏日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执教50余年,用“桃李满天下”形容绝不过分。                                       
(《启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

耘奖学助学基金”。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
的理解和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共12分。)
穷人
托尔斯泰
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刷白僵硬的手,像是要够什么东西似的伸着,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5 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为他们操的心还少吗?……他会这样说?……不,还不会!可为什么收养?……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嗳,这样倒更好!”房门吱扭一声,好像有谁进屋了,冉娜一惊,从凳子上欠起身来。“没人,仍然没人!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嗐,真倒霉!告诉你说,天气真够呛,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上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我不在家你干什么啦?”
渔夫把网拖进屋子,然后坐在炉子旁。
“我?”冉娜脸发白了。“我吗?我在家待着,缝缝补补……风那么大,简直吓人,我担心你呀!”
“是啊,是啊,”丈夫低声说,“天气坏得要命。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
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大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在小说中起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穷人”作题目的用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何不临风听虫鸣
查干
①自古,临风听虫鸣是一件雅事,也是一种享受。它比交响乐更具实感,更具韵味。临风,使虫之多音部美声传得更远,更入心入肺,甚或灵魂。假如遇有夏日午后,且有野性的、带有草木香味的微风款款地吹来,那感觉更为美妙。所谓临风听虫鸣,是也。
②一个人,如果忽略了临风听虫鸣这一情趣,那一定是莫大的人生遗憾。尤其在情趣横生的梦幻童年。若能拥有一方葳蕤山水,一个人的童年就充满了梦幻般的听觉享受。那是因为,拥有了万千昆虫家族所发出的,生动而美妙的自然之声。
③我童年的家乡,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美丽山水。每当夏尾秋首之时,昆虫世界便就活跃起来,它们的鸣声铺天盖地,盖过了风声,盖过了谷涛和麦浪。仿佛个个都是善于抒情的种子,胸中积有太多的情致与绵思,不来它一个倾泻万里,就觉得憋闷似的。
④然而,这种悠悠然陶陶然的鸣叫,仅仅是为情而生的吗?不尽然。每当夏秋交接之时,恰好也是庄稼灌浆之时。这时,无论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谷、银白的荞麦花,都由童年将要转入青年壮年这个成熟的季节了。由此可以猜测,那些虫鸣,或许正是为之而生发的。童年的我,就清晰地感觉到,每当虫鸣起伏跌宕之时,高粱和苞谷就咯吱咯吱地拔着节地往上长。仿佛,虫鸣就是一只只情爱之手,轻轻地柔柔地,拽着它们在长个儿。这或许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君子协定呢,万物之相合过程。
⑤我相信,昆虫与庄稼、树木花草,一定是相扶相拽、互为依存的。因为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芳邻。越是野性十足的地方,越如斯。我童年的家乡,便是一方充满野性的土地。因为那时,水绿山青,草木繁茂,野花遍地生香,如梦亦如幻,让人陶陶然熏熏然。还有一片片生命可依的湿地,似一张张健硕的肺叶,展开在那里,让万千生物赖以呼吸,延续生命,传宗接代。家乡的虫鸣,月白风清之时尤盛。那是一种空空的、脆脆的、泉流般的美韵合声。犹如摇篮曲,抚慰你的灵智,渐次趋于宁静如水的状态。
⑥有关虫鸣的这种感受,古人比我们深刻许多。前几日翻阅古籍,见有关虫鸣的记载,最早始于《诗经》,其中就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或“处暑蛩鸣”之说。所言蟋蟀,是鸣虫,也叫蛐蛐儿。其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也有人凭借虫鸣去抒发情怀的。如,虞世南的《蝉》一首:“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此吐露心声: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己就能够声名远播,被世人认可。而唐朝诗人杨万里,则借助虫鸣,去状写一种生活中的小细节,写得十分生动真切。他在《夏夜追凉》一诗中写到:“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可见,聆听虫鸣早已是我们古人的一种习惯,并与情感世界相连。虫鸣唧唧兮自古至今,不但使凡尘中的人得以耳聪,更使人心静如苔。
⑦聆听虫鸣,是属于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人,大多没有这个福分了。仅仅农药的出现,就使万千昆虫趋于绝迹。如今,面对太过吵闹、太过浮夸的人类世界,连大山大水都捂起了耳朵,何言小小昆虫耳?如今,想去聆听虫鸣,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一种奢求了。
⑧前些年,我曾应邀前去京郊云蒙山里的鬼谷子山寨小住了10天。那里,草木繁生、潭瀑横空、山泉缭绕于幽深谷底。又恰逢仲夏之时,聆听虫鸣,就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⑨当久违了的虫鸣阵阵掠耳时,我喜不自禁,像是回到了童年时代。甚至跟随飞动中的蚂蚱,听着它们的啪啪之声,跑动起来,竟忘记了自己是白发之人。有蝉在山楂树高枝空空地鸣叫,声声入耳,让人血脉安静。而藏于草丛中的昆虫合唱队,一拨儿接一拨儿地出来亮相,其情切切其势也夺人,使人间琴瑟顿时黯然。
使万千昆虫家族得以生存,安然繁衍,躲过了现代文明的侵害和骚扰,是这方山野的功德所在。我们当记之。茅舍外,月明山静夜气渐趋浓重,正可临风聆听虫鸣耳。夜,微寒。竖起衣领,走,听虫去!
(选自2013年09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第④段中的加点词“君子协定”的含义。
第⑤段中对家乡景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⑨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虫鸣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画线句所包含的情感。
文章多次写到“虫鸣”,请联系全文,探究其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障碍是从国外医学界的Dyslexia一词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Dyslexia应该翻译为“读写困难”。因为Dyslexia一词实际上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部分,但目前“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中文翻译。
阅读障碍还能进一步细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指由后天脑部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阅读障碍患者,他会怎么看一句话都不通顺,但如果有助手在旁边按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他马上就懂了。所以,阅读障碍患者本身并不是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更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在生理上他没有明显的神经或者器质上的缺陷。
目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允许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申请口试,但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之下,阅读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与正常人的阅读和书写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如导致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急躁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不同于其他很多病症,用仪器检查一下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复杂性,所以如何诊断阅读障碍患者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目前,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量表组成的测试来完成的。其中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详细的量表,在Dyslexia组织的网站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测试,第一类是筛查性测试,包含了机考测试和书面测试,这类型测试可以自我完成,但测试结果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确诊,只能说明测试者存在阅读障碍的倾向;第二类是全套的诊断型测试,与第一类测试相比,突出两点——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且诊断结果为确诊。
在今天,阅读障碍还是无法治愈。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阅读障碍患者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成就,如香港的丁锡全医生,他本身就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却最终当上了医生并致力于治疗阅读障碍患者。
但阅读障碍的发病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为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争论了数十年。有一种理论提出,阅读障碍是因为大脑存在语音表达的缺陷;另一种理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语音表达是完整的,只是语音表达信息时难以被大脑中的语言加工区所获取。针对争论,近日,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博埃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现实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声音进行分类,但帮助它们能够被解读的神经连接出现了“故障”。虽然这个发现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它能够给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个突破点,即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对语音表述的获取缺陷,而语音表述是完整的。这次的突破,也许会使对阅读障碍患者的治疗聚焦到增进大脑连接性的干预措施上。也许阅读障碍患者能有进行正常阅读的一天。
(选自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有关阅读障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障碍确切地说应称为读写困难,因为它实际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个部分。
B.阅读障碍可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
C.阅读障碍虽然不是智力问题,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D.目前,科学界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

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一些儿童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很差,极有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B.要确认是否患有阅读障碍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
C.阅读障碍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在非生理层面是可以战胜的。
D.关于阅读障碍的最新研究给阅读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能进行正常阅读。

从狭义角度来看,什么是阅读障碍?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余青峰:坚守是最好的创新
青年剧作家余青峰,从19岁写出处女作闽剧《之江潮》开始,21年来佳作不断,创作出32个剧本,其中20部荻省级以上大奖,越剧《赵氏孤儿》2005年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2006年中国越剧节金奖及中国编剧界最高荣誉-2008年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曾禺剧本奖;锡剧《江南雨> 2007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黄梅戏《半个月亮》《李时珍》均获第六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在戏曲日益萧条的今天,余青峰何以佳作连出,获奖频频?
泛娱乐化时代戏曲需要坚守从2 006年作为特珠人才被引进杭州,7年创作剧本18部,余青峰创作的剧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获奖之频繁令国内知名戏剧专家称奇。曾任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的陈建一给他这样的评价:“余青峰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高产,更因为他的每部戏都与众不同。当然,每上演一个戏都会引来争议,因为他在探索戏曲的改革。”
余青峰的成功,源于他义无反顾投身戏曲的坚守。他从小热爱戏曲,其父在福建一县闽剧团工作,常年深入农村演出。余青峰每年寒暑假都随父亲下乡,乘拖拉机,夜宿破庙,但每到演出时看到如痴如醉的观众,他感到一种天赐的快乐。戏曲是他心目中最高级的娱乐。他说:“这种娱乐,并不是庸俗趣味,也不是简单地取悦观众,而是在技艺化的唱念做打中,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滋有味。”
在很多人看来,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娱乐方式的普及,中国戏曲已经无法延续昨日的辉煌。余青峰认为,戏曲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愈发不可替代。尽管戏曲编剧越来越少,作为国之瑰宝的守护者,他拥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余青峰坚信,哪怕“回首繁华如梦渺”,也要“残生一线对惊涛”,只要有人坚守,戏曲总有枯木逢春的一天。
探索引来各种非议
余青峰做到的不仅是坚守,还有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戏剧走出困境之路。
2009年,余青峰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越歌剧《筒.爱》公演。还没演出,戏剧界已经是议论一片。越剧迷们一听“越歌剧”就来气:“什么越歌剧?越剧是越剧,歌剧是歌剧,风马牛不相及的剧种能一锅煮吗?”一直关心着余青峰的越剧界元老袁雪芬也担心:“怎么改编这样一个国外的经典题材?”
及至看完戏,戏迷们才心服口服。袁雪芬更是激动地拉着余青峰的手说:“这个戏我们年轻人很喜欢!别以为我老了,我的心就像刚诞生的越歌剧一样年轻!”她特意强调“我们年轻人”,作为越剧改革创新的泰斗,她认为越剧应该继续往前走。
戏剧需要承担社会大使命和大责任
“戏剧是一种深度的灵魂战栗后的结晶,承担着一种社会大使命、大责任,编剧应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余青峰说,“不只有才子佳人、缠绵悱恻才是越剧,戏曲艺术走到今天,无论从文学还是表演、声腔,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历程,百年越剧也是不断改革、不断汲取各门类的艺术营养才走到今天的。”
“从选择戏剧那天起,我就是选择了一条朝圣的路。同时这也是一条不归路,是披荆斩棘通往彼岸的心路,”余青峰说,“我已将个人小命运与戏曲大命运联结在一起,决意为戏曲艺术孜孜不倦地守候、耕耘、求索。”为此,他给自己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影视约稿能推则推,戏曲约稿能写则写,哪怕是地方小剧种小剧团。他每年都会接到30多部戏的“订单”,但他最多接三四部,他对作品质量的苛求胜过一切。
对余青峰来说,戏剧是他毕生的事业,也是父辈的嘱托。在县剧团工作了30年的父亲是他毕生的榜样,2010年5月11日,老人与世长辞,临终前说了最后一句话.“戏演完了。”“戏演完了。”这本应当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尤金.奥尼尔、布莱希特、关汉卿。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详细介绍了余青峰的作品及获奖情况,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余青峰自小就对戏曲十分热爱,他认为戏曲是最高级的娱乐,这促成了他对戏曲的坚守。
C.余青峰认为编剧应承担社会大使命、大责任,这体现了戏剧作家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
D.文章“探索引来各种非议”一部分中,两次引用袁雪芬的话,是为了体现越剧界元老对余青峰的关心和爱护。

E.“影视约稿能推则推,戏曲约稿能写则写”的创作原则,显示了余青峰对戏曲的钟爱和坚守。
(2)你认为余青峰父亲临终前的“戏演完了”这句话有何深意?余青峰的父亲对余青峰有怎样的影响(6分
(3)在戏曲日益萧条的今天,你认为余青峰为何会佳作迭出,获奖频频?
(4)作为青年剧作家,余青峰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历程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围墙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铳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道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日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重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甜……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蒙蒙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个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就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有删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 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E.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儿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会使所有人产生疑虑。
(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围墙”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