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①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②之鄙人,有植枸橼③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怪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④也。”
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 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⑤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惎:教;指点。②御儿:古地名,在今浙江桐乡西南。③枸橼:又名“香橼”,果实黄色,味苦。④ 靳:吝惜,不肯给予。⑤ 诮:责问。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意其犹有美者(猜测) | B.使者见而怪之曰(奇怪) |
C.吾固知吴人之靳也(本来) | D.颦蹙以让使者(责备)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有植枸橼于庭者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B.使者以诮⑤吴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C.而王之求弗止乃记之而去 |
D.而终无适合王口者也而伯乐不常有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
(2)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梁王是怎样一个人?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四十而不惑() 人不堪其忧()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问,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A.夏水襄陵() | B.沿溯阻绝() |
C.绝巘多生怪柏() | D.属引凄异()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13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河水南径①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②,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③,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④。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⑤,悬流千丈,浑洪赑⑥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⑦,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⑧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
【注释】①径:同“经”。②阨(è):阻塞。③河中漱广:意思是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④崇深:高深。“夹岸”四句,意思是两岸危石似乎将要倾坠入河,其实山崖高峻,捍卫着河道。⑤寻:古代以八尺为一寻。⑥赑(bì):猛壮的样子。⑦浚波颓叠:意思是巨浪一个接着一个翻滚而下。⑧慎子:即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曾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2分)
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河水南径()窥深悸魄()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写春冬季节长江之水,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乙文写黄河之水,首先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远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然后用一系列四字句正面描绘水流的气势。(3分)
甲文写山之高,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正面描绘;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侧面烘托,多种手法巧妙结合。乙文写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山之高,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山之险,用词准确精美。(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6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 B.至于夏水襄陵(上) |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 D.每至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 |
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
它着力渲染了 。(1分)如果你到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2分)
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翻译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现在意思。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断3处)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