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
D.轻视教化,主张轻罪重罚 |
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
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 |
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
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俄国的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宣告失败 |
C.中国已经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D.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存在分歧 |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C.推动社会主义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 |
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 |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 |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
C.规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
D.彻底消灭了人们的私有观念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