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4分)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4分)
材料二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轼批驳商鞅的理由。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变法。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根据以上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两个时期?
(2)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概括这两幅图(两个时期)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图2
图1是“战国兼并形势图”;图2 是“秦朝疆域图”。
(1)对比春秋大国争霸,从图1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
A.“尊王攘夷”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2)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B.三家分晋
C.实行分封制D.实行郡县制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请完成: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周王室因为哪些做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
展览一 中外名画鉴赏
(注:图一为封建社会阎立本——步辇图)
(1)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展览二中外文学荟萃
![]() |
(2)展览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被称为两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按文学作品的风格归类,它们属于哪一类?
(3)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部作品的思想价值?
展览三中外思想集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4)展览三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