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节选自《宋史》)
【注】狃:niǔ, 轻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契丹内寇寇:侵犯 |
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简:选择,挑选 |
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发:发兵 |
D.因请帝幸澶州幸:皇帝亲临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大骇,以问准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
C.谁为陛下画此策者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D.琼随立于庭下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
①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②准不发,饮笑自如 ③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 ④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⑤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⑥众议皆惧,准力争之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准备回宫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胁,实是冲动。 |
B.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劳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
C.在皇帝不肯过黄河的情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答应,渡过了黄河。 |
D.皇帝亲临北城门楼,果然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 |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①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②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③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喻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注:①部勒;组织,调度。②眴;使眼色.。③慴;因怕而屈服对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书不成。书:识字,写字 |
B.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竟:完毕 |
C.力能扛鼎![]() |
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死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A.皆白衣冠以送之。 | B.项伯杀人,臣活之。 |
C.常以身翼蔽沛公。 | D.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后则为人所制。 |
B.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梁以此奇籍 |
C.与籍避仇于吴中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
D.其季父项梁。 |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少时学书法、剑法、兵法,什么都学,但学啥啥不成,没耐性,半途而废,让他的叔父项梁非常生气。而项羽却还在他的叔父面前为自己辩解,以表明自己志在高远。 |
B.在秦王朝最强大之时,面对秦始皇巡游时的威仪,项羽宣称“彼可取而代之”,透露出他非凡的气魄、志向以及直率的性格。 |
C.“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所反映的土著子弟敬畏项羽的事实,证明项羽的力量和才能都超过一般人。 |
D.剑杀殷通,夺了会稽的军政权利,表现了项羽叔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事心理,反映了二人残酷暴虐的性格。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以兵法部勒①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主管刑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假:给予。 |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
B.景帝没有能力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4分
文言文阅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段(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过 |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愀然:忧愁凄凉的样子 |
C.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
D.士大夫之族族:家族 |
下列加点字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东方之既白 |
B.渺沧海之一粟 |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D.耳得之而为声 |
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用现代汉语翻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古诗文阅读。(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父母,顾妻子顾:顾念 | B.亦颇识去就之分矣分:分界 |
C.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 | D.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表扬 |
句式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不相同的一项()
A.是以见放 | B.重为乡党所笑 |
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 D.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②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李斯等人虽身至王侯将相,刑罚加身却也难逃受辱的境地。 |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C.作者把人对生死的态度分成三种即顾念父母妻子,“激于义理者不然”,含垢忍辱完成事业。 |
D.文中谈到士大夫应该在受辱之前为守气节而死,不能到了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到死。据此可推断司马迁在受刑后为自己没有及早守节而死可能后悔过。 |
.翻译下列句子。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2分)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称,仕吴司空。祖父揖,元康中为庐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阳县,子孙家焉,遂为县人也。
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闾称之。冲默①有远量,弱冠俦类②咸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曰:“嘉不知,还传③当问从吏。”亮以麈尾④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永,会稽人,丧亡,君求赴义,路由永兴。高阳许询,有隽才,辞荣不仕,每纵心独往。客居县界,尝乘船近行,适逢君过,叹曰:“都邑美士,吾尽职之,独不识此人。唯闻中州有孟嘉者,将非是乎?然亦何由来此?”使问君之从者,君谓其使曰:“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及归,遂止信宿,雅相知得,有若旧交。
[注] ①冲默:襟怀淡薄,语言简默。②俦(chóu)类:同伴。③传(zhuàn):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④麈(zhǔ)尾:拂尘尾。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诸从事既去去:到、往 |
B.人无能间间:离间 |
C.辟君部庐陵从事从事:指办事、治事 |
D.适逢君过适:刚才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尝为刺史谢永别驾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
B.以麈尾掩口而笑以其无礼于晋 |
C.子孙家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
D.使问君之从者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
B.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
C.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
D.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 |
翻译下列句子。
(1)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
(2)都邑美士,吾尽职之,独不识此人。
(3)本心相过,今先赴义,寻还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