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A.孔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
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
建泉
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
C.商品经济发展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D.商业日益发达 |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这种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自耕农式经营 | D.井田制经营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 |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