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幅图分别是明朝人绘制的孔子讲学图与拉斐尔于1509——1510年绘制的亚里士多德讲学图。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孔子强调“礼”,亚里斯多德主张和谐 |
| B.孔子强调专制,亚里斯多德主张民主 |
| C.明代注重等级礼仪,文艺复兴看重自由平等 |
| D.孔子讲学强调灌输,亚里斯多德主张双向交流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
|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
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朝廷
| A.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 B.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
| C.意在加强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已呈现弱化趋势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这反映出
| A.政府摒弃了传统抑商政策 | B.地方商业均由私商经营 |
| C.仕商的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D.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说明中国明清时期
|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
| B.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日益普遍 |
|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宋代商业史研究》中写道:“……(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 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 | 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
| C.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 D.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