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 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 |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能解决康德所说的问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1873年1月22日上海县令发出晓谕,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标写店号,同年12 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知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记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材料反映了
| A.官员劝诫百姓敬惜字纸的良苦用心 | B.工商业者具有了商标品牌意识 |
| C.商品意识对传统伦理意识的挑战 | D.工业化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革 |
自1868年至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的四大集中种植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B.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
|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B.“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 D.“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
| C.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