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根据实验一回答:
①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②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
A. | 酚酞 | B. | C. | D. |
甲、乙、丙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NaCl溶液、NaOH溶液、Na 2SO 4溶液的滴瓶。甲同学发现乙同学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乙同学实验操作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NaCl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Ⅰ溶质成分只有:NaCl
Ⅱ溶质成分为:NaCl和NaOH
Ⅲ溶质成分为:
Ⅳ溶质成分为:NaCl、NaOH和Na 2SO 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1)取该滴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 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
|
猜想Ⅳ成立 |
【实验反思】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 (填"是"或"否")。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CaCl 2、Ca(OH) 2和HCl
猜想二:CaCl 2、Ca(OH) 2
猜想三:CaCl 2 、HCl
猜想四:
小明认为猜想一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排出了猜想二,你认为排除猜想二的理由是 。
(2)小宇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
|
猜想三正确 |
|
猜想四正确 |
【反思交流】
为确定猜想三正确,下列几种实验方案还可行的是 ( 填字母序号 )
A.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粉冒气泡
B.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C.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涂抹在pH试纸上,测得溶液的pH<7
已知某金属粉末由铁、铜、铝三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粉末由什么组成?
【查阅资料】铁和铜与氢氧化钠溶液都不反应,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提出猜想】
猜想Ⅰ:该粉末由铜、铁组成;
猜想Ⅱ:该粉末由铜、铝组成;
猜想Ⅲ:该粉末由 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粉末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
粉末一定含有
|
② |
另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 |
粉末部分溶解, 气泡产生 |
粉末一定含有铝 |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猜想 成立。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能用浅绿色的FeSO 4溶液代替NaOH溶液完成步骤②,你认为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拓展应用】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丽家里的下水道被毛发、食物残渣等杂物堵塞了,她爸爸买了一瓶管道通回来,经过短时间的浸泡使用,堵塞的下水道很快就疏通了,管道通是怎样使堵塞的下水道变得重新疏通呢?小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决定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管道通的成分及性质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管道疏通剂的说明书:疏通剂的主要成分是NaOH固体和Al粉
2.NaOH溶液会与Al发生反应生成NaAlO 2
【实验模拟】在实验室里,小丽取出了一些NaOH固体和Al粉混合后,放入盛有水的试管中,观察到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且试管壁发烫.
对于试管壁发烫的原因,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可能是 的原因,也可能是 的原因.
【猜想与假设】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味?
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1.小李认为该气体是氧气,小张认为是氢气.
2.你认为该气体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外,还可能是 .
【验证假设】
小丽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气体的收集方法叫 .小丽在用该方法收集气体时,等大量气泡生成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收集,其目的是 .
小李拿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满气体的B试管中,如果他的假设是正确的,将看到 现象.而现在发现B试管中的气体能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该实验现象证明了小张的猜想是正确的.
经试验确定A试管中反应后只有NaAlO 2一种溶质,写出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原理分析】
对于Al为什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原因,大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猜想,小李认为,Al的金属活动性排在H之前,所以置换出NaOH"分子"中的"H".但他的观点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因为 .
小丽猜想是Al的性质比较特殊的原因,经过网络查找,大家终于明白了疏通反应的原理.
【交流反思】根据上述实验及NaOH的性质,请你提出一条保管或安全使用管道疏通剂的建议: .
燃烧既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某小组在学习物质燃烧条件时进行了探究。老师提供了如下物品;①酒精灯 ②铜片 ③火柴头 ④火柴梗 ⑤沙土 ⑥三脚架
【查阅资料】火柴头的着火点是260~280℃,火柴梗的着火点为350~400℃。
【实验探究】
探究的内容 |
实验设计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探究一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
|
|
可燃物才能燃烧 |
探究二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
注意:火柴头和火柴梗的位置相对于火焰中心 (填"对称"或"不对称") |
|
物质燃烧条件之一是: |
探究三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
① ② |
① ② |
物质燃烧条件之一是: |
【拓展与应用】
(1)炭火烤羊肉串,是利用了木炭燃烧放出的 。
(2)如图三个实验都是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一是在点燃条件下发生的,实验二是在聚光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实验三是在电热丝加热条件下发生的,这三个实验的条件虽然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