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垄断贸易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5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产业革命精神”主要追求

A.民族独立富强 B.工业化的实现
C.发展资本主义 D.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从名称寓意来看,“行省”应是

A.地方的自制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皇帝的顾问机构 D.中央的监察机构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12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A.西方社会反对“一国两制”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一国两制”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