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 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
|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 C.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自有贯通处 |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琅玡台刻石》(下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 “维二十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 A.①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
|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
|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
|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
|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
|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