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说:“启迪人民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官吏的成见是从国家的成见产生的。在蒙昧时代,人们就是做了极坏的事也毫不疑惧。在开明之世,即使做了最大的好事也还是要战栗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限制国家权力是摆脱蒙昧的关键 |
B.启迪民智是形成开明国家的前提 |
C.理性精神的觉醒是开明国家的本质标志 |
D.价值判断多元化是开明时代的典型特征 |
“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
读图,图中人口结构变化()
①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折射出户籍制度改革滞后④成为全国移民浪潮的缩影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 B.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 D.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
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