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
之所以称俄国“二一九法令”为解放法令,主要是因为他宣布()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
B.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 |
C.被解放的农奴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
D.国家直接控制的农奴也得到解放 |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
A.养兵政策 | B.守内虚外政策 |
C.更戍法 | D.一职多官 |
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②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
B.导致了农民两极分化严重 |
C.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
D.政府采取了措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