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材料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M 市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每个区域独立规划;二是围绕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园区互动发展;三是注重传承与发扬相结合,让小镇彰显魅力;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把民生改善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解决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M市的做法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要求?
(3)谈谈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如何实现系统优化?
今年秋季开学后,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高三某班同学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甲同学说说:“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我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乙同学指出,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乙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丙同学指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发挥教育的力量。比如,这次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
(3)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为什么要发挥教育的力量。
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专家指出: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这次提出的是“使更多的群众拥有”,它从属于发展成果群众分享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材料:2009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会议要求的合理性。
材料: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在小岗村挂职担任党组织书记6年间,倡导和推进土地流转,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破解农村融资难题,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这些改革创新,无不源于他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尊重群众意愿,与村民们一道将“中国改革第一村”变成了新时期农村改革“试验田”。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18分):
(1)材料中的创新,体现了创新具有什么社会作用。请你另外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创新的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说明沈浩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尊重群众意愿的基本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