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郑能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玻璃板中观察到了蜡烛A的像。
(1)为了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他拿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则蜡烛B (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直至看上去 ,由此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
(2)郑能同学还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用图乙所示方法测视力时,镜中视力表的像到人的距离为 m。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做“研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时,采用了的方法,即每次选用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通过它们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下表给出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导线的情况。
导体代号 |
A |
B |
C |
D |
E |
F |
G |
材料 |
锰铜 |
钨 |
镍铬丝 |
锰铜 |
钨 |
锰铜 |
镍铬丝 |
长度(m) |
1.0 |
0.5 |
1.5 |
1.0 |
1.2 |
1.5 |
0.5 |
横截面积(mm)2 |
3.2 |
0.8 |
1.2 |
0.8 |
1.2 |
1.2 |
1.2 |
⑴为了研究导线电阻与材料是否有关,应选用的两根导线是。
⑵为了研究导线电阻与长度是否有关,应选择的两根导线是。
⑶为了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应选择的两根导线是。
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4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概括有关实验结论。
烧杯号 |
液体 |
质量/g |
初温/。℃ |
末温/℃ |
加热时间/min |
1 |
水 |
300 |
20 |
30 |
12.3 |
2 |
水 |
150 |
20 |
30 |
6.2 |
3 |
煤油 |
300 |
20 |
30 |
6.1 |
4 |
煤油 |
300 |
20 |
25 |
3.1 |
(1)比较1号烧杯和3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液体的有关;
(2)比较1号烧杯和2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液体的有关;
(3) 比较3号烧杯和4号烧杯的实验记录,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液体的有关;
如图示是“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水和食用油作为研究对象,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目的是:。
(2)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
液体 |
质量/g |
初温/℃ |
末温/℃ |
加热时间/min |
1 |
食用油 |
50 |
24 |
49 |
5 |
2 |
食用油 |
50 |
25 |
50 |
5 |
3 |
水 |
50 |
20 |
45 |
10 |
4 |
水 |
100 |
23 |
48 |
20 |
①比较(填序号)得出: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
②比较3、4得出:质量的物质,升高的温度,吸收的热量。
③评估与交流:从这4次的实验中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液体吸热升温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因素有关。
用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1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1)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选填“A”或“B”)瓶。过一段时间后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描述看到的现象)。
(2)透过扩散现象的事实可以表明:。
(3)若实验室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则在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电阻箱(电路图符号)一个、各种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和导线若干。小敏想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当通过电阻的电流保持不变时,电阻两端的电压与该电阻的阻值成正比”。请你根据上述要求帮助小敏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写出实验步骤。
(1)实验电路图:
(2)实验步骤: